把梦想照进现实!孝昌草根厨师变身养虾专业户~

不会做鞋的厨师不是好虾倌。哈哈,这不是开玩笑,这正是孝昌县王店镇十里村创业青年胡号军的真实写照。

深秋的清晨,30岁的胡号军站在他的小龙虾基地面前,指着面积80余亩的18个虾池,对记者滔滔不绝地传授龙虾养殖经。

“天凉了,虾们都钻进泥里产卵呢。大部分池子都抽干了,要晒太阳,杀虫清池消毒,追施肥料,除杂草清杂鱼,培水培草培菌……”

记者看到,虾池周边围着一圈高约一米的白色防逃网,少数有水的池面,浮动着增氧机,以改善水质,调节水温。

“虾池对水质要求高。得保持虾池溶氧量、氨氮含量,池水PH值要维持在7~9之间,溶氧量要大于4毫克/升。”聊起小龙虾的生活习性与养殖技术,胡号军如数家珍。

谁曾想,两年前的胡号军,正头戴厨师帽揉着面团做着大厨呢。


创 业


孝昌县王店镇是孝感市北大门,十里村与大悟接壤,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村落。两岁那年,胡号军意外烫伤,输液时又因事故导致神经萎缩,左腿落下轻度残疾。7岁那年,家中的顶梁柱父亲因病去世,兄妹三人与母亲和祖父母艰难度日。迫于生计,胡号军初中毕业便来到武汉拜师学艺,主攻面点制作。期间,因母亲与哥哥都去了广东,胡号军便去东莞鞋厂干了两年。2009年,20岁的胡号军再次返回武汉,辗转在几家省直机关食堂、餐馆当厨师,每天做着花样繁多的面点、西点,每月安安逸逸地拿着6000多元工资。

2017年底,年逾八旬的爷爷病倒了,长期卧病在床。胡号军辞去武汉的工作,回到十里村照顾因肺部感染病重的爷爷。看着同村和周边乡亲养殖小龙虾收益不错,县里专家也经常来村里进行养殖方面的培训,在朋友建议下,胡号军决定试一试。

帮 扶


万事开头难。筹土地,筹资金,筹养殖设施。2018年4月,胡号军投入自己东拼西凑的15万元,先期承包65亩土地开挖虾池,一个多月后,虾池又扩大至80余亩。这些土地除少部分来自本村外,大部分是邻村巴石村的。为此,村党支部书记李明高、孝昌县委组织部驻十里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徐俊杰,和他的两名队员刘凯、陈晟没少跑腿。他们上门入户走访,一户户做工作,邻村乡亲最终同意将土地租赁给胡号军养殖小龙虾。

除了县里给予的6万元专项补助金,徐俊杰和他的队员又帮助胡号军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还帮助他协调解决了虾池用水、架电线、改电机等配套设施的筹备工作。

当年5月底挖好虾池,胡号军第一批购进2万元虾苗,一个多月后就上市了。去年虾市行情好,胡号军清晨驾车到孝昌县城罗马街卖虾,每天销售额近4000元。

十里村的稻虾养殖始于2017年,先是几个贫困户自发小面积养殖,现今已扩大至近300亩。全村掀起养虾热潮,曾经寂寥的十里村生机勃勃。为促进养殖户技术共享,抱团发展,2018年11月26日,在徐俊杰领导的脱贫攻坚工作队鼓励支持下,十里村成立了孝昌县禾田稻虾渔业专业合作社。

工作队每月定期邀请孝昌县水产局、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来十里村专题授课,现场指导,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科学投喂,病害防治,敌害清除,日常管理,胡号军和村里养殖户们交流技术,信息共享,一个个脱胎换骨,快速成长。

因成绩突出,胡号军当选为2018年孝感市“我脱贫、我光荣”示范户。


筑 梦


按去年的市场行情,龙虾养殖每亩纯收入2000—3000元。今年虾市行情大幅下滑,胡号军没能挣到钱。他说,小龙虾养殖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多,风险高,想利用虾池周边空闲土地,种植一些野菊花、艾叶等中药材和经济作物,以快速回笼资金,增强综合抗风险能力。

“后悔吗,放弃安稳的厨师工作回乡辛辛苦苦做虾倌?”

面对记者追问,胡号军说:“是啊,做厨师时每天按时上下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也晒不着,脸养得比面粉还白嫩。现在早起晚归风吹日晒,整个人都镀上一层“黑釉”。不过,既然迈出这一步,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胡号军还怀揣着更长远的立体生态养殖梦。他渴望在虾池周边种上几十亩桃林,在基地附近开设一家餐厅,引领游客进村采摘观光、吃喝游乐……

除了资金欠缺,胡号军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知冷知热风雨同舟的亲密爱人。年逾八旬的奶奶竭尽所能地帮助着孙子,种点小菜,给胡号军料理一日三餐。

30岁了,胡号军似乎习惯了孤单。他说,先立业,再成家。

“等着你的好消息。”记者告别时,充满期待地握着胡号军手说。


记者:黄一鸣 李红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