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牧山茶园里一片青翠,
茶树成行,顺山势连绵起伏。
周金云正和工人们修剪茶树。“秋剪是为了保持茶树第二年春季新芽有利采摘和合理减少茶树营养消耗,提高春茶产量。”提起茶来,周金云眼里有光。种了32年的茶,茶早已根植于他的生命中。
周金云在茶场修剪茶树。实习记者汪诚 摄
“种好茶,种致富茶。”
一路走来
这是周金云最初的梦想
不变的信念
32年来,他一次次挑战自己,从“门外汉”到种茶制茶 “土专家”;
32年来,他好学不倦,致力科学种茶,获批国家专利10项;
32年来,他行走于村落间,技术培训8000余人,带富茶农300余户。
55岁的他,现任湖北孟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技术厂长。荣获“首届全国阳光创业带头人”、“全国优秀农民工”、“荆楚工匠”、“孝感楷模”等称号。
穿破棉袄,扎草腰子,“茶疯子”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周金云高中毕业,之后当过代课老师、泥瓦工,也做过小生意。
1987年,周金云在宜昌打工,结识了一位茶叶商人,得知种茶的效益是种粮的两倍有余。而周巷镇有茶场有山场,适合种茶。“那时候,一公斤龙井茶叶80元,而一百公斤谷才40元,种茶比种田强。”
次年,周金云回到周巷镇安桥村,在村里的茶场务工。村茶场杂草丛生近荒芜,年年亏损,职工工资发不出。周金云大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改进思路,被任命为生产管理和技术组长。
他自费报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学习茶叶专业知识,跟着制茶师父学制茶。他还把村里的土专家和农校的技术人员轮番请来,到茶园现场指导。多番努力下,茶场扭亏为盈。
1993年,他辞去茶场工作,满怀信心在自家责任田种茶。
他把家里的三亩地全部种上茶苗。茶苗长势喜人时,父亲扛着犁,赶着牛,把茶苗全犁掉了。“我活了一辈子没见谁种树发财。简直是疯了魔了。”家里人多经济状况差,绰号“穷人”的父亲骂他不务正业。
周金云也不气馁,缠着父亲算种粮和种茶的经济账。父亲拗不过他,分了一亩地随他折腾。
周金云又租了四五亩地,开始了种茶生涯。播种、移栽、培育……穿着一件破棉袄,扎着个草腰子,他整日扑在茶园,连6岁的儿子也上阵帮忙。
“真是个茶疯子。”乡亲们指指点点,老的少的围在茶园看热闹。2年后,茶园开始收益。春茶采摘时节,每天车来车往,停满了湾里的稻场。“都是来他家买茶的,一天可以卖五六百元。上班一个月也才一两百元。”
“人家哪是疯子,是有板眼的人哟。” 乡邻们也想效仿,又不好意思开口。很多人悄悄去茶园找“门道”,有的人直接拔苗回去种。周金云一笑了之,不计前嫌指导乡邻种茶。周边茶场初具规模,效益日增。
60余个笔记本,10项国家专利,
“茶博士”出炉
周金云种茶种得好
秘密在哪?
“科学种茶,相信科技的力量。”
周金云直言不讳
如果说安桥茶场和自家茶园的成功,是他大胆摸索、初尝胜果的佐证,那么公牧山千亩茶场,则是他“科学种茶”完整的示范标本。
周巷镇公牧山茶场属于镇企。七个老板承包过,却没有一个连续承包经营满2年。第八个老板承包经营一年多又步入艰难。2005年,镇政府建议下,该老板把周金云请进去,任命为管理与生产技术组长。
周金云筹措80万元,还茶场欠账、更新设备、整饬土地、更换良种,“重头戏”则是进行技术创新。
从苗木选择到园间管理,从鲜叶采摘到制茶工艺加工,周金云制作了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操作标准和流程。
“比如采摘,不能用指甲掐,掐断的地方,之后就会‘黑头’。要拇指食指配合,像比心的手势,上挑采下。摊青时不超过三指厚。正午不采、露水芽不采……”
他一边示范如何选取和采摘茶叶,一边娓娓道来。
记者观察发现,公牧山茶园顶部保留了原有树林植被,茶树间种着桂花树,茶树下还有低矮的杂草。“这叫‘头戴帽,中间留腰带,脚穿鞋’,既美化茶园,又起到分割茶园,生态植被防止病虫害及形成调节小气候有利茶内质更好。”
周金云在茶场教女儿采茶。实习记者汪诚 摄
周金云喜欢看科技新闻,看到感兴趣的就用本子记下。外出开会、学习,都是随听随记。这些年来,他记了60余个笔记本,装了两大皮箱。边种植,边钻研。在实践中,他琢磨出不少发明创新,申请了54项国家专利,10项专利获批。
茶树病虫害如何防治?通常方法是使用农药,但有害人体。经过不断试验和研究,他提出了《一种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比如间隔种植其他物种、生物诱捕虫害、培养虫害天敌、喷施植物混合制成的杀虫剂等,以此提高茶品质。
“植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气的,遵循规律,利用自然本身自具自足的生命系统,才能事半功倍。”践行“自然法则”,周金云严格按照有机茶的标准科学种植和管理茶叶。
除此外,在加工环节,他同样善于创新。发明了茶叶的加工工艺、茶叶制作的分级烘干装置、茶叶制作用杀青装置、茶叶用揉捻设备等。
周金云不仅会种茶、制茶,还精通茶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是家常事,更是一种文化。”为此,他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级公共营养师、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等资质。人送“茶博士”美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9年,公牧山茶场变身湖北孟宗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周金云担任公司法人代表,申请注册了“孝孟”茶商标。“孝孟”凤凰春剑茶连续九年被国家认证为有机茶叶,获评三届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交易会金奖、省优秀产品等,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北京、内蒙古、陕西、广东、天津等地。
444个村,走过327个村,“茶专家”传艺
“一个人富不算啥,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共富。这是我想做的大事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周金云坚守初衷。
2013年,周金云投资500万元,建厂房1000平方米,成立孝孟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着2000余亩茶园。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股份联营,与农户签订协议,提供技术,统一茶叶销售,培育和网络一批新的种植户。
合作社还建立茶叶示范种植基地,面积达600余亩,年各项总产值达1200万元。
合作社吸纳青山村、潘冲村等村的社员160余人,茶叶种植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生产高峰时,在合作社固定和流动打工的农民有1000余人。合作社年产茶叶2500余公斤,年销售茶叶和加工服务收入8000余万元,带动本镇茶农300余户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相信科学,才能真正致富。党和国家给予了我诸多荣誉,我想尽点力,把种茶技术传给更多人。”这是周金云的心愿。
资料图,周金云正在为茶农讲解茶叶春季管理技术。 通讯员彭春霞 摄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2006年开始,他每年集中举办茶叶专业培训2至3期,并深入孝昌县各乡镇贫困村举办茶叶种植技术、精准扶贫技术培训。听众都是农村群众,他就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
2018年夏季,遇到高温干旱天气,周金云看到有些茶农盲目剪枝,引发更大面积茶树枯死。他骑着摩托车跑遍6个乡镇,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编辑了茶叶抗旱技术宣传册,免费发放。茶农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管理,秋茶得以稳产增产。
周金云的传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质疑,甚至挑衅,时有之。
去年,他在季店乡育新村培训,讲至中途时,几个上年纪村民嘀咕起来,“种个茶哪有这复杂,又在忽悠我们,啥专家啊。”一个村民随手掏出个纸包,里面包着一条虫子,放到他面前。“你要是认得这是啥,我就服你。”周金云拿起一看,不仅认出了,还现场分析虫子出现原因及如何防治。几个村民伸出大拇指,“服了,你这是真专家。”
孝昌县合并村前,有444个行政村,周金云去了327个村传艺。近三年来,他宣讲培训8000余人次。他的手机里有1000余个电话,三分之二都是种茶的农户和与茶有关联的人群。
初心不改来时路。
一片叶绿了一道山、富了一方人。
种好茶,
周金云希望更多的茶农过上
富裕的生活。
记者手记:
喜欢的事情要做到极致,32年,每天都要去茶园转转,成了周金云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不疯魔不成活”。因为热爱,他敢于“吃螃蟹”,一次次挑战自己。破釜沉舟去创业,他把全家老小都带上住进了茶园。最苦的时候,他连吃一个月的方便面。他说,满山蓬勃的茶树,就是他最好的下饭菜。他还把小女儿周盼也带入行继承衣钵。
比情怀更重要的,是专业。他践行“自然法则”,致力种植有机茶,探索有机生态茶园的可能。他坚信,依靠科学技术的管理,敢于创新,一定会复苏新的生机。
种茶、制茶、卖茶、品茶、传茶技,他把茶事做到极致。
一个品牌做着做着就变成了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感,促使着企业不断升级。
周金云表示,今天,他也依然还在创业路上,每天睁开眼都是危机感。未来,他将不负社会信任,在自己热爱的茶叶事业上努力拼搏,弘扬中华“茶文化”,同时利用种茶制茶技能带动示范,引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来源:孝感日报
作者:董晓芳 高玉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