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无人机在盘旋;手机APP随时可以监控农作物的管理和生长情况;沟渠管道连接贯通,一键开启闭合……这是邹岗镇群爱村双鹏家庭农场里看到的一幅幅“智慧农业”的实时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农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创业路。
在邹岗镇群爱村,双鹏家庭农场的付鹏志驾驶着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伴着机声隆隆,一列列秧苗整齐有序地在稻田里快速铺排开,为水田披上嫩绿的新装。
“目前已经插秧100多亩,还有300多亩,田我们基本上已经整好了,就剩下机插秧的程序了,一天30多亩一台机插秧,后续我们还会增加一台,大概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邹岗镇双鹏家庭农场成员付鹏志说。
付鹏志是邹岗镇的种粮大户,也是双鹏家庭农场的成员之一,2008年中专毕业之后,就在东莞从事模具设计制造工作。一次回家过年,看到家乡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荒废,处处一片荒凉的景象,这让他做了一个人生转折性的决定。
“与其去建设其他的城市,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改变家乡,让我们的农业发展得更好,尽我的一份力量。”付鹏志说。
付鹏志在与家人沟通自己将从事农业想法的时候,与哥哥付鹏程一拍即合,兄弟俩信心满满,抡起袖子就准备大干一场。2014年,赶在开春之前,兄弟俩筹钱添置设备,除草翻地,流转了近700亩土地。经验不足,他们就虚心像老农请教,还积极参加农业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并经常网上搜集最新农业各项资料。但2017年,连续的降雨,影响了收割稻谷和成品入仓的进度,导致直接经济损失六十万元。
“决心还是蛮大,但是回来发现做农业比较艰辛,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不高,全部靠体力,比想象中累多了。”邹岗镇双鹏家庭农场成员付鹏程说。
“当时也灰心过,但是想想,如果这样放弃,那我们还能成就什么事业呢?所以还是鼓起勇气坚持下去了。”付鹏志说。
就这样,兄弟俩继续投身农业种植。天气的不可抗力因素,让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性。作为年轻人敢闯敢干,已购置现代化(智能化)农用作业设备22台套,其中大型谷物烘干机2台套,尽管每年的大部分收入都投到建设中,但丝毫不动摇他们的决心。
“当时我们找朋友亲戚借了一些钱,买设备钱不够,就贷了一些商业贷款。年底我们收割了,卖了粮食作物,把贷款还了。从2014年到2021年,流转了土地1800亩,其中水田1500亩,旱地300亩,平均流转租金是200元,总共每年流转租金30余万元。”付鹏程说。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1500亩的自动灌溉管网,集灌溉、抗旱、提水、调水与一体,节约人力百分之七十以上,节约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现在使用的比较好,未来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传感器、电子控制装置,实现无人监管,自动抽水,可以获得农田的肥料,缺什么肥、水的数据,在家里完成一系列的控制管理监测。我们现在有4台无人植保机,两个专业的植保飞手,可以覆盖周边5000至10000亩的植保工作,可以封闭、除虫、除草,效率特别高。”付鹏志说。
随着生产经营的渐入正轨,双鹏家庭农场也对周围的经济和扶贫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双鹏家庭农场的育秧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整理秧盘的彭少芳。彭大爷今年75岁,2016年将家里的土地流传给双鹏家庭农场,在这里工作已有三年多时间,每年到手的除了土地流转费,还有按月现发的工资,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生活状况。
“我们自己种田赚的少,在这里土地流转给集体,搞农场,工资比较高,一个月工资3600元。主要是做田间管理、锄草、打药、秧盘管理,活儿不累,在这里挺好的。”邹岗镇群爱村村民彭少芳说。
双鹏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瓜果蔬菜等作物,走智慧化农业的路线,为周边上了岁数,但有劳动意愿的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了可靠的收入,据悉,该农场长期工作的贫困户人员达15名。
“在这里打工,老板对我们挺好的,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还包吃,生活上对我们员工好得很。”邹岗镇群爱村村民林祝兰说。
“他们在这里上班很方便,有事可以请假,每天可以回家,天气热的时候,我们一天的工作量也只有5、6个小时。”付鹏程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打造智慧农业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形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正适合“新农人”大展拳脚。对于下一步的发展,兄弟俩信心满满。
“把流转的土地经营好,把品牌建设好,把种子的育成工作做好。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大众。”付鹏志说。
“接下来,我们想把农场做成品牌化,整合更多的资源,做好农业的同时,往农旅这一块发展。”付鹏程说。(记者:张园园 张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