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老刘眼里的乡村“光明”之变

“老刘,你们村口张师傅家这两天用电数据不对,从每天2度猛增到6度了,抽时间去看下是不是短路、漏电了。”2月9日一大早,孝昌县供电公司小河供电所网格员刘幼平就被同事的电话催着出发了。

春节临近,老刘又到了一年最忙的时候,线路设备运行维护、线损管理、故障维修、用电检查……这些活计干了26年,老刘却常干常新。

“好比这故障抢修,以前是被动等农户打电话,才知道哪里的线路或者变压器出现故障。每到过年,报修电话接到手酸,处理完一个故障就要个把小时。”这两年数字化供电所的建设,让刘幼平用上了新技术,现在点点鼠标就能实现故障监测,快速研判定位。

背上工具包,老刘快上了所里的抢修车。“现在没谁会担心过年停电了。”说起过去用电,老刘忍不住在车上吐槽起来,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刚成为一名农村电工时,一到刮风下雨天,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就睡不好觉,就怕哪条电线会刮断或短路跳闸。有时一家用电出现故障,导致一大片用户停电,排查故障点很费事,得背着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沿线进行排查,基本是凭个人经验,靠“猜”找故障,一两天才能恢复供电是常有的事。

“你看现在路上整齐的线杆、清晰的线路,家家户户门口规范的表箱,以前完全是另一番样子。”从集镇转向村道,老刘降下车窗,指着零散的农房说道,2000年的时候,低压线路只架设到村头,往村里延伸的线路大多是农民自己买电线一户串一户连接,东拉西扯电线乱得像蜘蛛网,质量差不说,用电安全也没保障。“所以,以前种地的就怕旱灾,种什么都要左思右想。在外打工挣了钱的,也不敢给家里买大功率电器,因为用不了。”

几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张师傅家。见电表运转正常,老刘进到屋里检查开关插座,发现洗浴间一个插座内部线路破损,导致短路漏电。找到原因后,刘幼平从工具包里找出新的空气开关,“咔”的一声将它卡入卡槽里接好线,整个故障从发现到处理完毕还不到半小时。没顾得上喝上一口热茶,刘幼平又动身了。

在农村保电二十多年,当年的“小刘”变成了现在的“老刘”,他的服务对象从1个村、1台变压器、200多户,变成了4个村、33台变压器、2400多户,看到一个个农户家被点亮了,一个个厂房运转起来了,自己工具包里的老式扳手起子换成了电扳手、电起子,手电筒换成了应急照明灯,记电费的“烟盒纸”换成了手机里的电子表格数据。老刘小包里的小变化,是整个农村用电大变化的缩影。

“我们村从1台50千伏变压器到如今3台100千伏和2台50千伏变压器,户均容量由0.5千伏安上升到2.5千伏安以上。”老刘说,坚强的农网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进来了,产业进来了,灌溉不愁了,办厂不慌了。

老刘和同事们的工作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靠着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过去需要连续几天包片作业的抄表工作,现在从电脑上远程采集几秒钟就完成了,厚厚的抄表本成了历史。过去跋山涉水的巡线抢修工作也不再那么艰难,通过故障寻址器可以自动判断出故障类型和确切位置,还有无人机、机器人等新设备协助线路维护。

明年老刘就要退休了,相比离开这个行当的伤感,他更多的是欣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带给农民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见证了一根根电线引发的乡村巨变。“现在退休了好,再过些年,怕是一些新技术可能要让我们‘下岗’了。”老刘开玩笑地说。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