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知道多少?



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


2020年1月24日,孝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正式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带大家全面了解认识我县优秀的传统锻造技艺——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

孙建军及其作品“吹毛利刃”冷兵器时代,冷兵器起着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远古时代的出土文物来看,原始人的砍削器就是冷兵器制作技艺的原型,从春秋战国到近代,冷兵器在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参与了人类从荒蛮到文明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古代战争的全景风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孝昌县博物馆馆藏古代冷兵器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继承了传统冷兵器锻造从选材、冶炼、反复锻打、淬火、成型、打磨,直至各种器形的首、身、格、尾的铜活、皮活、木工活等一系列的制造工艺技术,对制作材料(矿物、植物、生物)的利用、对中国历代器型的熟悉以及对外部装饰工艺技术的综合掌握和传承。

孙建军为刀木鞘刻花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孙建军在继承传统刀剑手工锻造技艺的同时,翻阅大量相关古籍,完全复原了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的全部制作工艺,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升的今天,他的技艺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孙建军总结出铸造刀剑的关键几步,剑的制作工艺包括打坯、热锻、铲、锉、磨光、装潢等多道工序。关键步骤是热锻,这一工序是将铁块放在火炉中烧熔,经渗炭工艺制成剑坯,然后放入水中淬火,反复多次,使剑身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这属于高精工艺,非一般工匠能得心应手。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才能打造一把精美至极的剑。

孙建军进行剑条热锻



孙氏冷兵器锻造技艺,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弘扬匠人精神的优秀代表。目前,已经有中央电视台9套纪录频道《玩味京城Ⅱ》、《中国艺术家》杂志、《尚艺生活报》、《博客天下》以及香港卫视等媒体进行了拍摄和报道。

媒体报道孙建军及其冷兵器锻造技艺



磨山石作


孝昌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是南北文化的交融之地。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磨山石作艺术在这里代代传延,至今仍然兴盛不衰。孝昌磨山石作技艺是优秀的民间艺术,一代代石匠艺人,以他们的勤劳善良,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将雕刻与绘画有机结合,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将一块块顽石、剥落出一件件石磨、石槽、门楣、石像等,让生硬的石头立体地呈现出无穷的视觉审美空间,并在传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营养,丰富手头上的活计,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将过往时光与民间智慧凝刻在磨山石上。


王店镇高岗村磨山石门楣广场。韩绍 摄



凿石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开山采石,到精细打磨,再到雕刻成型,一件件石器的打造,往往经过纷繁复杂的过程,耗费石匠们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上山后找到一块较好的石材,先用錾子开一个眼(小口),在眼里面插上塞子,然后用大锤轮流使劲把塞子往石缝里塞,直到把山上的石头分开。因塞子长得极像一只小蛤蟆,磨山当地石匠将打孔开石称为打“蛤蟆眼”。将用“蛤蟆眼”精准撑开的石料再以墨斗弹直线,把石头分出所需要的方块,接着用錾子敲掉多余石材,直到毛石变成方石或者块状。最后,需要精细的就用扁錾把纹理找平,这就成了石磨、石板等雕刻的原料。


石匠上山采石  韩绍  摄



打眼取石



石作传承人樊月东正在雕刻磨盘。李培源 摄



石头开采完经过改大料、改小料后,就可以开始进行第二个环节——雕琢。磨山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石匠无样,边打边像”。磨山石作技艺的传承都是口耳心授,面对一块块的石材原料,石匠们早已胸有成竹。石头质地坚硬、结实,要用錾子一点一点地雕琢,经过选料布局、敲坯戳坯、钻洞镂空、拉剌定型、精刻修光、磨光上色等工序,变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或者变成各种惟妙惟肖、寓意吉祥的物件或建筑部件。

樊月东正在雕刻石画。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石作技艺这一传统石艺文化,孝昌县文化部门联合当地政府召集石作技艺老匠人们,抢救以磨山石为材料的老民居,并以磨山石修建村史馆、石艺广场、磨山石作展览馆,为留住手艺,以传统营造法修建“连心桥”,所有建筑均采用干砌法完成,既保留了石作建筑的原汁原味,又节约了建设成本。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炯教授还特意带队到磨山村以磨山石为元素进行一个月的创作。



“匠人广场”上的鲁班石像



磨山村史馆。李培源 摄



磨山石作连心桥。韩绍 摄



磨山石作技艺传承人樊月东,正在介绍“干砌法”。李培源 摄



在以往的工作中,孝昌县相关部门对《磨山石作》进行了考察论证;并于2016年将《磨山石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列为市级非遗项目。下一步,县文化部门将协助王店镇政府深挖磨山石艺文化,科学合理保护磨山石作遗存、建立磨山石作展馆,以艺养艺,让磨山石作焕发新生。

王店镇政府门前的磨山石雕  韩绍 摄



樊月东手工雕刻的石画



磨山石堆砌的磨山村“生态广场”地标



孝昌大鼓


孝昌大鼓,亦称“北路子鼓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


孝昌大鼓源于唐代的“说话”讲唱艺术,明末清初吸收了北方鼓书以及钢镰鼓书的营养,逐步形成了以木质云板,皮鼓为伴奏乐器,以手、眼、身、法、步、打、唱、表、白、诗为表演手段的说唱艺术。


孝昌大鼓表演工具——大鼓,韩绍摄



孝昌大鼓表演形式简练灵活,由鼓书艺人独自表演,自行伴奏,素有一人一台戏之美称,既能在茶馆书场开卷说戏,又能在村头农户中表演服务,亦可谈古论今,亦可现编现唱,即兴搞笑,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孝昌大鼓非遗传承人周敦环下乡表演,马万超摄孝昌大鼓的唱腔优美,曲调具有鄂北地方特色,不同的唱腔,用以表达不同人物的心境与喜怒哀乐,其说白表演更擅于模仿学声,说到幽默处,能让满堂观众捧腹大笑,说到哀怨时,又使观众潸然泪下,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

2015年1月21日孝昌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敦环比赛演出获奖照片



孝昌大鼓传承人周敦环比赛演出照片



孝昌大鼓历经两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其内容及表现形式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特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弘扬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2013年,孝昌大鼓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孝昌餐饮类非遗:花园红烧肉



花园红烧肉制作  韩绍 摄



红烧肉在孝昌家喻户晓,来孝昌旅游的游客, 都会点上一份香喷喷的红烧肉,品上一口、回味无穷。2015年,花园红烧肉被列为孝感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孝昌传统体育、竞技类非遗:双桥扯和


扯和(念hú)是流行于孝昌民间的一种娱乐纸牌(因牌形窄长又称为长牌),有五个头和四个头两种玩法,孝感地区普遍流行四个头长牌。

扯和基本内容 汪爱珍 摄



自清代开始,孝昌县小河镇便开始流行扯和纸牌,张姓纸牌第五代传人张声扬已于近年过世。现在市场上所售扯和纸牌大多是用刻制好的模版印刷的,字迹清晰整齐,手写的纸牌已很少见。而五四社区丁家小湾的丁文安在小河张姓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集众家所长其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制作的“双桥扯和”在孝昌流传最广,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双桥扯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丁文安



扯和的内容有八句: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仕、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从字面上看,“上大人、丘乙己”,是对孔子的尊称和崇敬;“化三千、七十仕”,意思是说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有学问的干出了一番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尔小生、八九子”,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跟随他到处游说讲学的弟子只有八九个;“佳作仁、可知礼”,意思是做人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你们懂得这些道理吗?

制作扯和工作人员裁剪纸牌 汪爱珍 摄



在孝昌境内,扯和游戏在民间男女老少中仍较为风靡,多作为休闲娱乐。2013年,被列入孝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孝昌县文化馆

编辑:李文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