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粮逢下雨,丰收却难收;
多收三五斗,增产不增收
——种种丰收的烦恼,
在孝昌县正渐渐远去。
作为产粮大县,孝昌推行粮食产后“五代”服务——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让农民不用看天晒粮,也不再为储粮、卖粮犯难。秋收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孝昌田间地头探访。
种粮大户甩掉后顾之忧
小雨过后,邹岗镇碧空如洗。田野上,稻谷金黄,收割机大口“吞下”沉甸甸的稻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这是谷子收割时产生的清香,我一闻着就来劲。”种粮大户王文进说,自己买了收割机,只要不下大雨,都可以收割稻子。稻谷收好后,就直接送给镇上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由该中心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王文进通过土地流转,种了常规稻400多亩。上月底,他收获20万斤谷子,卖了25万元。
“他送来的稻谷,烘干费每斤约8分钱。常规稻湿谷每斤收购价为七八毛左右,而烘干后价格在1.1元至1.26元之间。烘干的谷子与湿谷相比,每斤价差3毛以上。”该镇光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朝辉说,以合作社为依托,他去年投资70万元,购买烘干塔及辅助设备,建立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目前,该中心日烘干能力达到80万吨。秋收时节,附近农户再不用担心天阴下雨时粮食霉变。粮食烘干后,农民若不愿出售,还可请中心代为储存,并领取“粮食存折”。
农户陈进初,今年种了100多亩太子稻。“耕田、插秧、打药、收割,这些繁重的活,都交给专业合作社代做。”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五代”服务,让他彻底解放,成了“甩手掌柜”。“去年我种太子稻60多亩,净赚3万多元。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收入将增至五六万元。此外,我在合作社打散工,一年可挣一两万元。”
明年实现乡镇全覆盖
去年以来,孝昌先后建成3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覆盖面有限。县粮食局局长袁忠泽介绍,今年4月,该县出台方案,通过争取中央奖补资金,计划在今年至明年底,撬动创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6个,每个中心年服务能力不低于1万吨,实现乡镇全覆盖。
孝昌组织相关部门遴选产生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投资建设主体,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兼顾粮油加工企业等其他主体。对农民合作社的标准是,成员在100户以上,土地流转规模在1000亩以上,粮食产量在500吨以上;对粮油加工企业,则要求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具备一定规模的仓容,在当地粮油订单面积达到1万亩,且粮食优质品率要在现有基础上提升30%以上。
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激励。中央、省及地方总奖补资金不超过项目实施主体投资总额的50%。对当年度建成达到“国标级”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每个奖补180万元;除此以外的当年度剩余奖补资金,对同时具备烘干、清理、仓储“三代”以上业务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依据其当年度实际投资总额,按比例奖补,每个中心奖补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目前,该县已对邹岗、花西两乡镇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分别奖补20万元、30万元。
专家称有推广价值
孝昌推出的“五代”服务引起了各方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项继权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可学可用、值得推广的“三农”服务模式,也是“三农”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方面转变了传统的政府包办的农业服务方式,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支持,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为农业和农民提供多样化服务;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支持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三农”服务,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游艾青认为,“五代”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民储粮难、卖粮难问题,实现农户和企业互利双赢。这种服务方式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值得推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