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库、小挡坝、小塘堰、小泵站…农村小水利,看上去不起眼,但日常生产少不了。在孝昌,这曾经是一块吞不下、吐不出的“烫山芋”。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改革,通过积极探索,理顺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明确了管护主体,落实了管护责任,搞活了经营权,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等“三不”难题,激发了群众建设积极性,充分挖掘水利资源潜力,让农民尝到了水利惠民的甜头。
记者 高子贵: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这个大塘,大塘整体面积大概有55亩,拦蓄水大概有4万方,您别看它现在水面碧波荡漾、附近绿草如茵,之前这里只是一个浅塘,里面布满了杂草和淤泥。
日前,花西乡同乐村正在收割稻谷的村民李汉桥说,现在村里破损的沟渠得到了改造,农作物灌溉有泵站提水,天下大雨有渠道排水,旱涝都能保收了。
花西乡同乐村村民 李汉桥:这个塘没修之前一年四季荒着、干着,没有人管。现在修了以后,一年四季绿水滔滔,能让三百亩田旱涝保收。群众对这个塘的建设很满意、很高兴,这个小农水工程是深得人心。
李汉桥说,别看眼前的一切井井有条,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在为缺水而发愁。
花西乡农办主任、水务站长 季剑军:花西乡是有名的旱包子、水尾子,多年来陆续挖了许多塘堰,建了一些泵站,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管护缺位等现象,导致塘堰装不了水,一些泵站形同虚设,不能动响提水。每逢大旱不但庄稼严重缺水,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
2015年1月8日,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机制试点县的通知》,孝昌同我省其他4个县市一同被列入全国100个试点县名单。乘此东风,我县出台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改革实施办法》,按照“先明确管护主体后建设、先建机制后建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开启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创新之路。
花西乡农办主任、水务站长 季剑军:改革后农田水利工程确了权、发了证,明确了管护人,落实了管护责任,搞好了经营权,塘堰管护做到了雨天有人清来路、堵漏子,特别是干旱季节,发挥了一把锹把管水的作用。
花西乡同乐村仅仅是我县受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其中,花西乡全民村、同乐村、界河村作为试点项目村,累计投入资金84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412万元,修建整治塘堰68口,新增蓄水35万方;改造拦河堰坝5座,增加蓄水20万方;新建改造泵站10座,安装进出水管道6024米,整修渠道8.6公里,新建配套渠道建筑物110处,恢复改善旱涝保收面积1500亩,全面超额完成了改革试点工程建设任务。
县防办防汛抗旱股股长 刘勇:通过改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改程序,变“下达”为“上报”;改环境,变“矛盾”为“和谐”;改投入,变“缩小”为“放大”;改制度,变“松散”为“规范”。组织发动强氛围,多方聚资强投入,严格管理强制度,创新机制强管护。
在项目区内,农民角色的转变更是耐人寻味。以前村民们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管护热情,如今在连片的良田周围,新建的水渠、堰坝与农民的农作物有机对接,他们对这些设施的管护责任心也明显增强。
花西乡同乐村村民 李汉桥:开始修这个塘的时候,我们承包人自己筹资6万块,泵站提水的电费由承包人负责,群众只用水,基本上不要群众操心。我作为管护人也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把鱼收回来卖,自己种田也方便,每年收入一两万元。
我县通过全民参与、共治共管这个利益联结点让权责得到统一,凝聚起众人的力量,调动起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让群众真正成为农田水利设施改革工程的所有者、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为群众送去了“致富水”。
县防办防汛抗旱股股长 刘勇:下一步,我县通过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行业组织发展,将改革推向深入。
自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我县共完成卫店、花园、花西3个项目区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18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近1000万元,新改扩挖塘堰(水坝)140口(处),新建泵站17座,铺设PVC管道3万米,整治、硬化渠道5200米,恢复改善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超过3000亩,有效将政府、社会和农民高度融合,彻底解决了当地干旱缺水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广大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