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店这对糖人父子,他们用勺子画出了孝昌人的童年!

转糖,也叫倒糖人,曾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干这种老行当的艺人们,大多已经故去或改行,而转糖这门行当,也逐渐在各大城市里消失。然而在孝昌县季店乡安花村一组,71岁的朱光绪和其48岁的儿子朱莲华,则一直坚守着这份老手艺,一直活跃在当地的学校大门附近或集贸市场,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9月7日下午,记者跟随孝昌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一道来到朱光绪家,正好这几天他和儿子朱莲华在家收花生,没有出去转糖。糖画艺术历来受到百姓喜爱,转糖,难说它属于哪个行业。比如食品业?或制糖业?亦或工艺制作业?显然都不合适,想来想去,只能说他是一门手艺。在林林总总的手艺中,转糖这门手艺目前在大城市并不多见,你不可能随时在街头巷尾看到。然而在孝昌,71岁的朱光绪和其48岁的儿子朱莲华,仍旧是每人一副转糖的担子,在村头巷尾或小学校门口,找一棵大树底下放下挑子,摆好转盘和大理石板,等待小朋友前来转糖。

“以勺作笔,以糖当墨,凝神静气,运腕走勺。忽快忽慢,飞丝走线;忽高忽低,粗细有致;一放一收,圆转流畅;一顿一抖,悄然成趣。”这是民间流传的形容画糖人的一段说法。在朱光绪老人家,他特地为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了画糖人表演。朱光绪老人用勺子在平整的石板上随手摆弄几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糖人便诞生了。这项当年随处可见的手艺活儿,如今却很少能见到了。但朱光绪老人和儿子朱莲华还在做。

朱光绪老人说,自己是1985年正月间跟随师傅李享国学习转糖这门手艺的。转糖人其实就是在卖糖。但这种卖糖方式却并不简单。首先要掌握将糖作成画意的技巧,再用转盘决定运气,吸引小孩来买。一块大理石板、一把勺子、半勺糖汁,画糖人的工具和原料都很简单,但制作中的门道可不简单。朱光绪老人说:“这手艺最见功夫的就是‘画’这个环节。握住糖勺绘画时,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眼到手到、迅速造型,以求一气呵成。朱光绪老人气定神闲,糖汁犹如春蚕吐丝一样从勺子里流淌下来。在他的控制下,糖汁的流淌速度时快时慢,手中的勺子上下翻飞,一分钟不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新鲜出炉了。

朱光绪老人说,他跟随师傅李享国学习了一年,就熟练地掌握了转糖这门手艺,1986年自己做了一副转糖的担子,带着自己的儿子朱莲华到集市或学校门口转糖,没有想到儿子学习和掌握这门老手艺的时间更短,只学习了半年就另立门户了。朱光绪一直在孝感和安陆两地转糖,其儿子朱莲华则在应城、云梦、安陆、广水、大悟和随州转糖。朱莲华也给文化馆工作人员表演了画糖人,他一边画一边介绍,用糖作画,讲究熬功和勺功。糖汁是糖画的材料,糖汁熬得好坏至关重要。熬糖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会焦。勺功讲究手感和抖动的力度,且动作要快、要流畅,不然糖凉了非常容易凝固。

谈到转糖这门手艺,朱莲华说,现在受各种卡通玩偶、电子玩具的冲击,这些传统的小玩意儿逐渐被冷落。目前一个小糖人2元,大糖人10元,每天的毛收入50元左右,明显有些偏低。朱莲华说,对于自己而言,就是到建筑工地打工,一天也能挣到150到200元,比转糖的收入高几倍,之所以我和父亲还在坚守这门老手艺,是因为我们都喜欢用糖作画的这种感觉。朱莲华边说边用一把小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中国梦”3个糖字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字上点三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

(作者:宋俊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